3月27日,义务教育阶段"双新"实施专题培训班暨黄浦区教学综合改革(跨学科主题学习子项目)展示活动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关键领域课程改革的难点与突破之道"为核心议题,通过报告分享与专家点评,集中呈现了黄浦区在劳动教育、人工智能基础、跨学科主题学习、科学特色课程四大关键领域的创新成果,系统呈现区域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路径。活动由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柯晓莉主持,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及课程负责人共100余人参加。
精准聚焦关键领域,共研改革突破难题
黄浦区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聚焦实验区七大重点任务,以深入推进“双新”实施为抓手,取得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和阶段成果,行稳致远,让“课改新蓝图”变为“育人实景图”。
本次活动通过四大主题报告,展示了区域教育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王慧洁老师(区教育学院中学劳动和通用技术教研员)以《劳动课程的实践与创新》为主题,明晰了"素养导向、多元融通"实施路径。通过“N+1”劳动菜单定制化课程,创设校园责任岗、社区服务岗等实践场景,形成“必修+选修”“校内+校外”融合模式。劳动周、家校社协同评价等创新机制,使劳动教育突破课堂边界,培育学生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甘仲巍老师(区教育学院监测与信息资源中心副主任、区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分享的人工智能课程开发经验凸显产教融合特色。通过遴选优质企业共建课程资源库,构建“认知-实践-创新”三级课程体系,开发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主题项目。依托教师研训、课堂观察量表等工具,形成“做中学、创中学”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计算思维与数字化创新能力。杨东平老师(区教育学院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初中地理教研员)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创新实践:方法再构、工具赋能与协同机制》中提出“大概念统整、工具赋能、协同共生”三大策略。以“城市水资源治理”“非遗文化传承”等真实问题为锚点,运用AI设计工具优化课程图谱,建立区校联动的资源开发机制。该模式突破学科壁垒,为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李莹莹老师(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系统阐释科学教育特色课程建构逻辑。通过“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级课程设计,融入航天科技、生态保护等前沿主题,开发“科学+艺术”“科学+工程”跨学科学习项目。依托“过程性评价+成果展评”双轨机制,培育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
本次活动邀请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顾跃平老师进行了点评与指导。他认为,本次专题培训聚焦关键领域的课程创新实践,系统呈现四大课程改革成果:跨学科主题学习破除学科壁垒,推动知识整合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劳动课程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培育劳动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人工智能课程依托项目实践与校企协作,强化计算思维与数字化创新能力;科学特色教育课程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科学探究精神与创新潜能。课程创新深度响应“双新”政策要求,精准对接未来人才核心素养培养,为黄浦区学生创设多元发展空间。其“工具赋能-协同共建-评价牵引”改革路径,形成可推广的区域实践经验,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示范性样本。
凝心聚力,再启新程
作为黄浦区深化“双新”实施与教学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次活动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黄浦区教育学院将加强部门联动,推进课程资源共建、区校协同机制和教师能力提升与评价机制创新,助力构建“五育融合、面向未来”的区域教育教学新样态。
撰稿:田薇臻
摄影:郑晶晶
审核:魏薇 杨东平 顾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