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探索全员导师制的实施策略,7月1日、7月2日两天,黄浦区教育学院德研室组织开展了“全员导师制背景下教师育人的能力提升”暑期培训,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前沿的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本区中小学校54位教师参加了培训课程。
7月1日上午,区教育学院德研室副主任石嘉伟老师首先对课程的目标内容、课时安排、考核方式等做了介绍。随后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研究员、于漪教育思想教育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教委教育项目指导专家库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市级核心项目组专家李敏博士带来了专题讲座《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设计和实施—理念和实践导向》。讲座以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设计理念、实践导向、实施困难三部分为主要内容。李老师重点讲述了导师制内容的变化以及背后的理论依据,并详细解析了有关教育的重要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此外,李老师带领在座教师深入理解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实践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并聚焦导师制实践中须关注的十大关键问题。通过“一校一策”的实际案例真实展现了全员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
7月1日下午,黄浦区教育学院德研员钱锦老师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心理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教育要点、常见心理问题应对以及校园危及干预。心理健康标准体现在智力、情绪、适应、人际关系、意志和人格。心理健康是指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应具备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培训过程中,钱老师用视频和图表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呈现了校园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其应对方式。通过对初高中一些真实案例分析,引导老师们知晓抑郁、焦虑的表现,明确青少年抑郁、焦虑状态的信号和症状。此外,钱老师也对常见的ADHD(注意力不集中及多动冲动障碍)的表现、应对、课堂行为管理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助力导师们的日常教育工作。
7月2日上午,黄浦区教育学院德研员张依娜老师带来了一场有关家庭教育的培训课《有效家校沟通,搭建共育桥梁》。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全员导师制家校沟通的意义及其定位、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内容及技巧、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途径及做法和全员导师制家校沟通的常见问题。张老师表示,教师要了解教育改革趋势,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其中,在提升家校沟通技巧方面,张老师进行了全面指导:接纳尊重,真诚平等;善于倾听,换位思考;了解家长,形成合力;正面鼓励,积极表扬;不简单说教,多建议指导。培训过程中,张老师就家访给出了可操作性建议,如提前准备,明确家访目标;用心观察,感知受访家庭环境;撰写家访日志,及时回顾跟进等。最后,通过真实的家校沟通案例分享,引导教师们知晓当遇到特殊事件或偶发事件,该如何跟家长沟通,从而进一步提升导师们的家校沟通能力。
7月2日下午,黄浦区教育学院德研员项志茵老师带来了有关师生关系的培训讲座《师生关系,一种必须重视的教育要素》。讲座内容包括师生关系的溯源与现实、师生关系的几种理论模式、师生关系的原则与指导建议和增进师生关系的策略与方法。项老师结合区域师生关系调查问卷、教师访谈,阐述了师生关系的现状及教师的发展需求。培训过程中,项老师重点分析了师生交往的三种模式:和谐沟通模式、交付责任模式和目标导向模式,并强调新型师生关系可能是多种模式交互的,并非是单一模式。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要学会读懂学生行为背后的含义,并采取有效的模式,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最后,项老师指出导师的基本职责是保证谈心谈话质量和写好个性化成长寄语,为导师们增进师生关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两天的暑期培训,干货满满。通过本次课程学习,老师们汲取营养、学思并行。今后将以提高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能力为目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不停脚步、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