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部门工作 - 正文
2024年黄浦区教学教研展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示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4日      来源: 教学研究

  数尺量高探智慧,楼影映辉筑课堂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研讨活动

 

  2024年12月3日下午,黄浦区“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研讨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举行。本次活动荣幸邀请到上海市特级、正高级教师杨正家老师莅临指导。黄浦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初三数学中心组老师、交附黄浦实验中学校长周峰、副校长鲁海燕,以及全体初三数学教师共同参与了此次研讨活动。活动由黄浦区教育学院初中数学教研员李燕琴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交附黄浦实验中学的杨霖婕老师带来了一节题为《测量校园建筑物高度的方案设计》的数学综合与实践展示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交流了测量教学楼高度的方案设计及测量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感悟,并探讨改进测量工具进而优化测量教学楼高度的方案设计。针对比较复杂的校园情境,提出在本校操场上测量一墙之隔的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学楼高度的方案。学生的学习活动环环相扣,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提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案设计,充分展现了杨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引导。


  评课环节,大同初级中学的臧嘉宇老师认为这节课在设计上具有创新性,贴近生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黄教院附属中山学校的张赛群老师表示简易测角仪的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出可以充分使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进行课程拓展;尚文中学的龚笛老师结合同期开设的测量校园建筑物高度的公开课,表达了同课异构下,基于校情、学情,因材施教,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高效的数学学习体验,营造了见“新”见“行”的浓厚教研氛围;格致初级中学的朱玉杰老师表示整堂课的环节脉络清晰,在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中寻找优化方案设计,对学生展示的复杂情境中的各种测量方案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周峰校长对莅临指导的专家和老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表示在“双新”正式落地的关键时间节点,初三的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让学生和生活会走得更近,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

  鲁海燕副校长向在场的专家和老师们介绍了前不久在学校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学校“双新”教学研讨会以及学校数学教研组积极探索综合实践问题中构造真实情境的实践与思考。


  随后,区初中数学教研员李燕琴老师进行了题为“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探索与思考”的主题微讲座。她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要将真实情境与学生的知识联结,将数学问题抽象化与解决策略的探索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数学是讲道理的,数学是有用的。她指出,教师应当致力于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实践与反思。此外,她还特别强调作为教师应具备持续的研究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以更好地引领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专家点评环节,特级、正高级教师杨正家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指导,并精炼地概括了测量问题解决的三大关键:可操作性、精确度与便捷性。他建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不仅体悟古人的智慧与自我思考,还要感受现代科技的力量。同时,在“双新”教育背景下,强调要激励学生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求更优解”的思维模式,以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与数学的实践应用。杨老师的点评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让在场的每位教师都感到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此次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交流、分享的学习平台,更为本区初中数学教学探究在“双新”背景下,推动综合实践课的落实,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注入新的活力。



撰稿:杨霖婕
摄影:陶   静
审核:柯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