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部门工作 - 正文
2024年黄浦区教学教研展示|高中艺术(音乐)主题教研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0日      来源: 教学研究
 2024年12月5日下午,主题为“引导数字化转型 关注项目化实施 凸显多样化呈现”的上海市高中艺术、音乐学科戏曲专场主题教研活动在黄浦区教育学院举行。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黄浦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魏薇、黄浦区教育学院高中音乐、艺术教研员王朝红老师及其团队、各区中小学艺术、音乐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了线上线下的活动。活动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学艺术、高中音乐教研员钱熹瑗主持。

魏薇书记在致辞中指出: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旨在为全市高中戏曲教育的深入探索搭建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上海市高中戏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高中音乐、艺术教研员王朝红老师在主题报告《赓续文化基因 厚植文化自信》中,回顾了黄浦教研团队在探索戏曲教育落地的十多年历程,借助京剧名家例如麒派艺术名家鲁肃、上海京剧院“金奖获得者”郝帅、名家史依弘等大师们的力量,通过对戏曲文化的深耕、戏曲技能的学习以及教材中戏曲资源的整合与梳理等路径,有效促进教师戏曲素养的提升,提高区域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光明中学杨晓蕾老师展示了微课《唱老生经典,品皮黄之韵》,通过老生经典唱段《空城计》与《萧何月下追韩信》片段的赏析,深度解析京剧皮黄腔的历史渊源与老生行当的独特韵味;杨晓蕾老师精彩的演唱示范与教学让人印象深刻,最后以一首《悟空》展望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上海市格致中学杨敏老师与张晨艳老师联袂带来了微课《溯源品雅韵,越剧意悠长》。杨敏老师深耕越剧多年,她梳理了越剧发展历程、扮相特色、发音特点、主腔特色、基本板式等;两位老师共同演绎越剧《梁祝》选段《十八相送》,扮相俊秀,唱腔优美动听,让观众们耳目一新,感受到了越剧主腔尺唱腔的魅力。
  上海市大同中学蔡小峰老师与上海市光明中学曹晖老师对现场老师们进行了戏曲培训。蔡小峰老师从中国戏曲的虚拟性与程式性特点展开,选取京剧舞台上的代表性程式动作“上马”,配合锣鼓经“四击头”,边讲解边示范,由浅入深,生动形象;曹晖老师通过一段微课——京剧中的水袖功,展示了一名资深京剧票友扮上后表演的水袖功,通过技法和身体的表现力,体现出“行云流水”美感,通过特定动作表达人物的丰富情感,妙趣横,极尽表现的艺术美感。两位老师均巧设戏曲了情境,邀请台下教师一同上台体验虚拟化的程式动作,在场教师们深刻领会了“以虚拟实、以假见真”的表演风格。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的一句昆曲念白:“小生,有礼了!”掀起了本次活动的高潮。张校长表示他20多年来致力于昆曲艺术的普及与推广,今天看到了有那么多热爱戏曲的教育者接下了传承的接力棒,他对戏曲的守正创新有了更多的信心,也对黄浦教研团队的老师们表示了高度的认可。他在感动之余,邀请了光明中学的曹晖老师即兴配合,上演了昆曲《牡丹亭•惊梦》一折中的【山桃红】。二人水袖翻飞,默契十足,表演结束后,多年功能厅里掌声雷动,在场的老师们激动不已。

  
最后,钱熹瑗老师指出: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价值、教育意义和文化传承作用举足轻重。黄浦团队的老师们虽然是非戏曲专业在区教研员王朝红老师的带领下,跳离舒适区,勇于挑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探索路径;希望各位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更大的贡献,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撰稿:张晨艳
摄影:夏星、周磊、李颖
审稿:柯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