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部门工作 - 正文
基于“关注经历 促进互学”的比较阅读策略研讨——记黄浦区高中语文区级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来源: 教学研究

    2025年4月10日,聚焦新课标背景下 “关注经历 促进互学”的实践探索,黄浦区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在上海市格致中学举行。活动由区高中语文教研员杨勇老师主持,格致中学刘瑞、沈梦华老师分别执教研讨课,全区高一高二语文教师共同参与,围绕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展开深度研讨与交流。


    “理足”与“气盛”——体悟一代文人的自觉与担当
    刘瑞老师由《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论证中存在的可商榷之处激趣学生思维,进而聚焦语言形式,探讨两篇史论文“气盛”的原因。借助AI工具,学生在比较原文与缩写版本后,发现了“气盛”在史论文中迥异的呈现——《过秦论》气势磅礴,汪洋澎湃;《五代史伶官传序》简明精准,感慨遥深。然而,“气盛”是否必然导向“理足”的结果?围绕两者的关系,小组进一步展开研讨互学,进而达成“气盛未必理足,理足方能气盛”的学习共识。最后,师生回归历史现场,从时代性、政治性与思想性等角度品味“赋体”与“散体”中蕴含的“文心”与“理性”,感悟史论文“以文气撼动时代,以思想启迪后世”的精神辉光。

    “个性”与“共性”——发掘典型人物的多元价值
    沈梦华老师以革命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为切入点,围绕《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和《党费》展开比较联读与小组互学。课堂活动首先聚焦于作者创作个性人物的方式,围绕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展开文本细读与对读,品味小说如何通过典型环境、特征强化与个性化的语言塑造鲜明、立体的典型人物。在此基础上,师生围绕“个性人物”与“典型形象”的关系展开深入研讨。最后,师生回归革命文学创作的历史情境,深入探究典型人物之于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围绕典型人物是否存在“脸谱化”、“扁平化”的争议,师生再次开展互学探讨,体会立体的典型人物跨越特定时代、激发情感共鸣的永恒价值。
    

    求索与践行——探究阅读策略,促进深度思考
    格致中学高二备课组长王小欣老师交流分享了高二语文备课组基于“联读”与“互学”展开探索与尝试的过程。进行比较阅读,可以从作品的主旨意义、构思谋篇、意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及美学价值等多角度对作品加以对照研讨,进而得出学习结论。互学的价值,是在多形式、多样态的师生与生生活动中,引导学生由个体思考拓展、延伸为合作、反驳、质疑的动态过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比较阅读能否成为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互学的过程能否收获具有思维品质的学习结论。两位老师的课堂通过利用AI缩写改写、评价语言风格的高下、发掘人物塑造方法的共性等多种形式落实比较阅读,既呈现了可喜的结果,也预示着未来的可期。
    

    前瞻与引领——落实自主学习,丰富互学形式
    杨勇老师从四个层面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针对比较阅读策略研讨的教学尝试。其一,互动支架的可行性。“互学过程记录单”等教学工具为互学活动提供了可供模仿、参考与借鉴的路径与支架。其二,聚焦核心问题。刘老师的课堂围绕“理足”与“气盛”的关系展开深度思考,沈老师围绕典型人物的个性与共性开展多元探究。课堂定位精准,由浅入深,体现了两位教师对单元学习任务及目标的精准理解。其三,关注语言特征。教学活动始终以品读语言特色为重点,关注不同时代下特定的文体形式,展现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其四,课堂结构合理。课堂以流畅自如的形式推动教学进程,以简洁明确的板书勾勒课堂逻辑,呈现了清晰的思维链条。杨老师指出,“关注经历,促进互学”应始终指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更丰富的互学形式落实师生与生生互动,促进认知的形成与思维的发展。


    本次教研活动展示了区高中语文教研团队在“双新”背景下的阶段性教学实践成果。互学的过程,既帮助师生突破个体经验的局限,在多元视角下体悟时代精神,也引领教研团队在互评互助中收获智慧,在实践求索中焕放光彩。今后,黄浦区也将持续围绕“双新”语文教学中的热度问题展开研究,落实高中语文深度学习,助力区域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撰稿:上海市格致中学 周梦菲
摄影:上海市格致中学 周梦菲
审核:柯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