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课程改革 - 部门工作 - 正文
创新素养,在学校如何落地?黄浦区这场创新课程展示会亮点多多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1日      来源: 课程改革

“若你可以给历史人物写一封信,你想在信封上贴一枚什么样的邮票?”


“若你亲眼见到梵高在画向日葵,你认为那时他正充满希望还是悲伤?”

 

“若你回到70年前,你能认出脚下的这方土地是哪个地方吗?”

 

   这些奇思妙想,是孩子们脑海里的“十万个为什么”,但在可以上九天、下五洋的今天,这些“灵感迸发”的“为什么”却恰恰是一个孩子充满想象力的体现,是创新创造的源泉。

   而如何帮助孩子探索发现、思考回答,将这些问号转化为时代发展所需的创新素养,则成为时代留给学校教育的一道考题。

   11月8日下午,以“融合与创新”为主题的黄浦区跨学科实践创新课程推介暨卢湾三中心跨学科课程研讨会在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举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黄浦区相关领导、课程专家,及黄浦区各学校的教师代表参会。

“创新教育”的区域生长

    活动现场,黄浦区教育学院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东平向与会领导和教师们做了主题为《与创新教育同行》的黄浦区第一批跨学科实践创新共享特色课程推介。

   杨东平介绍,2019年起,黄浦区根据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教育大会的部署,立足黄浦区加快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核心区、聚力打造创新生态环境最优区域的发展定位,发布了《推进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创新课程的建设,成为该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

   跨学科实践创新课程,是创新教育课程的五大门类之一,是以培养创造力(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解决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核心问题以及子问题,并形成学习成果的活动。

    目标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为学生搭建好学习支架,帮助他们把不同学科和课堂外的世界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起来。

   从“美好生活”这个哲学概念出发,创新课程分成六大主题:红色课程、劳动课程、科技课程、人文课程、城市课程、专题课程。六大主题之下,又构建了一套概念体系作为学习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课程都使用探究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涵盖了项目化学习、问题化教学、大概念教学和大单元教学等多种教学技术和方式。一年多来,黄浦区各校积极推进跨学科实践创新课程的探索,一大批学校在实践中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成果。目前,区域层面,已形成了《培养创造力——跨学科实践创新案例课程设计案例》的案例汇编,第一批黄浦区跨学科实践创新共享特色课程共有22门。通过建设课程共建共享的机制,黄浦教育希望服务区域学校的创新教育持续推进,缩小校际、教师、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促进跨学科实践创新课程迭代升级。


“点燃”和“激发”学生成长驱动力

 

   在学校教育的诸要素中,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那么,跨学科课程应如何设计?一堂跨学科课是如何实施的?

  “创新素养”又要如何在课堂中真实落地?

 

  

(图:现场展示的部分学生作品)

 

    活动当天,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的师生们用别开生面的三堂课为到场的嘉宾作了示范。

    课堂1:少年邮局

    从小小的一枚邮票,何以窥见城市发展变迁的文脉,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

  在舞蹈教室里,陈倩等6位老师带着三年级的邮局少年们进行了一场邮品发展历史的时光之旅。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和中国的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的异同,并进行交流分享,来了解邮品发展的历史、邮票的种类、以及邮品背后的故事、邮局的主要业务及其发展变化等。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到了与邮品相关的知识,更是从一枚小小的邮票,触摸到了历史发展的脉搏。

  同学们在实践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也在脑海中形成了新的“问号”:邮局未来该何去何从呢?这个“问号”也将在之后的教学中被一一探索解答。

 


     课堂2:小小现代艺术家——从K11LU3

   现代艺术常给人“抽象”“难以理解”的印象,让儿童理解“什么是艺术?”,听上去仿佛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真的没有办法吗?

    为了让前来观摩的嘉宾们更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校将图书馆改造成了一个模拟K11艺术中心的“艺术馆”。在这堂课上,同学们将在鲁海伦老师的带领下,化身为一个个“小小金牌导览员”。

  孩子们需要讨论出一名导览员所需要具备哪些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在亲自实践、探究中,形成自己对艺术品的理解,完成一份“像模像样”的解说词,并在现场进行导览演练。

  艺术审美是人的发展中不可获取的重要因子,通过参观K11艺术馆,孩子们对“什么是艺术?”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将思考汇成报告与大家分享,这种将实地探究与思考、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孩子真正打开一扇艺术的深度理解之窗。

 

 

     课堂3:小脚丫走进新天地

    如何将在地化红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转化为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所用,是“小脚丫走进新天地”这门课程的重点。

 经过一个学年的完整探究,聂一村等老师们带着学生们探寻红色历史的发源地,描绘或叙写“中共一大”的故事;走进石库门博物馆,完成布置展馆的任务;徜徉于海派里弄,体验了解“海派文化”……在一个个量身定制的任务串的探究中,学生们切身感受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

  课程展现场,学校将展示空间布置成四大展区,展示了学生们每一学习阶段的学习成果。这些成果,见证着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之路,也见证着学生对故乡与祖国的深情。

 



“以学习者为中心”,素养融化到课堂

 

    课堂中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当天展示的三节课,其实是卢湾三中心小学在去年更新迭代的2.0版本的校本创新课程的缩影。



(图:卢湾三中心小学校长王平)

    据卢湾三中心小学校长王平介绍,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锚定素养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借助学校毗邻新天地、淮海公园和太平桥绿地等自然人文资源的地理优势,依托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实施基础上,对课程进行了2.0版的迭代更新:将1-5年级的校本创新课程统整升级为5大维度的“童味星球”系列跨学科创新课程。

  在王平看来,比起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某种程度上,落在课堂中的“怎么学”对于学校和教师专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思维,一年多来,学校组织了近40位教师,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深度学习,对“怎么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重点对以下策略进行了重点研究和课堂运用:

 

§        座位策略

§        教师的课堂表达策略

§        分组与合作学习策略

§        过程性评估策略

 

    王平希望,通过这些课堂教学策略和方式,教师将创新素养融入到课堂的每一分钟。



(图:现场,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拟定的主题和分配的角色要求,认真讨论)

 

    “课程对于孩子来说,不应该是枯燥而无趣的。孩子们可以自主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并从中收获学习的快乐。”王平说,这种以学习定教学,以教学启迪思考的方式,很好地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从而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促进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成功。

    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看来,跨学科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方式,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果遵循儿童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断给予学生有挑战的问题,课堂效果会很不同。“跨学科的意义,就是用10%的跨学科时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迁移到90%的学科常规教学中。”王月芬说。

                                                                        (转自“第一教育”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