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挥教育大数据育人作用,黄浦区积极建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诊断管理平台,将教学与数据联动,让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的内生变量,借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品质提升。该平台的构建以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学科核心素养为基准,重点研磨“具有引领性的诊断目标”“具有匹配性的诊断练习”及“知识与素养双注重的错因分析”等教学内核。通过实时采集学校、班级、学生各个层级的学习数据,从知识技能、习惯态度、实践应用等维度进行分析,反馈学情、反哺教学,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指导教师自觉发生教学变革,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一、构建小学数学学习过程诊断管理平台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诊断管理平台开发管理端、教师端、学生端三类端口,融教学、学习、评价三元一体,将数据采集、学情诊断、教学干预等教与学的各环节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为开展精准教研提供数据保障。
多端口平台
平台内核以知识维度与能力维度双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行;面向全体学生、重知识技能,蕴含数学思维、重基本思想,联系生活实际、重基本活动经验。以“助力教师教学盲点、总结学生易错点”为目标,将教学中的问题分门别类,运用大数据指引教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提优补缺;帮助学校掌握每一届学生的班情、学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展校本教研;助力区域内从知识技能、习惯态度、实践应用等维度分析校情、师情、学情,实时把握、及时调控。最终,让大数据成为教学的研讨点、生长点,助力教学变革的发生。
平台内核构建
二、区校联通,突破传统
“十三五”期间,黄浦区小学数学教研组通过平台收集数据、解读数据,将传统测评的内容多、历时久、压力大变为聚焦一时、一校、一课的具体情况,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将传统“自上而下”培训式的教研路径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参与式路径转变,小学数学教研员从个人权威式的教学研究向以问题为导向下的区校一体化的“教研共同体”转变,发挥“提供助力、智慧共享”的作用。
场景一:基于数据,深入学校
以图中呈现的数据情况为例,借助平台横向比较办学规模相近、教师能力相当、学生基础相近的四所学校,发现某一学校在某一教学内容上出现偏差,教研员带着“为什么出现偏差,如何解决?”的问题深入D校三年级数学教研组,进行研讨、解决问题、助力教学。
四校某知识点数据反馈
场景二:基于数据,辐射引领
通过依从目标、丰富练习的精准诊断,依从学情、研究视频的精准辅导,依从数据、优化教学的精准教研,小学数学教研室通过定期召开核心团队会议、下沉核心学校试点,组织区、校联动的“数据分析支持下的精准教研活动”,共同积累案例、展示辐射,促使教研方法由基于经验走向基于经验与证据的结合,以提升区域教师整体专业水平。
区域展示活动
三、校班协同,及时完善
平台建设仅是信息技术的外延,只有将教育信息化从教育改革的外在表现转变为内生变量,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更新、模式变革。客观数据的呈现成为撬动变革发生的支点:“问情于生”,研的内容、方式发生变革,教师从被动的研向主动的问转变,从个体奋战向集体合作转变,进而促进教的内容、模式被更新;“生随情动”,学的主体、态度产生变化,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定位不清到找准缺漏转变,进而促进学的习惯、过程有改进。
场景一:聚焦问题,教研内涵被触动
以图中呈现的诊断情况为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三年级教研组因“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第一课时)”的数据反馈主动进行教学反思:经过回顾和反思,该教研组发现共性问题是“在计算教学中虽然重视了教材中的图示和算式,但没有在教学中建立两者的联系。当练习更多地指向思维、关注算理时,问题就显现出来”。而三3班的执教教师则更加关注自身教学上的缺失“在教的时候只关注了算式和计算结果,没有关注到简图,所以造成了学生读图能力的缺失”。随后,该教研组的教师们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在后续的相关教学中进行了教学补足。
卢实小三年级某知识点数据反馈
场景二:关注数据,学习态度被改变
黄浦区曹光彪小学在教学中呈现集体数据,当正确率是100%时,学生为集体的成功而喝彩,但看到正确率明显下降时,学生们被勾起探究的欲望,更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而在课后,学生不再是茫然地“做作业”,而是能够通过及时的数据反馈,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和把握,并和伙伴们开展积极地讨论,更主动地投入学习和自我提升中去!
曹光彪小学的学生操作平台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小学阶段儿童的均衡发展、活力成长与其未来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十四五”期间,黄浦区将发挥教育大数据育人作用,以“数据驱动下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精准教学研究”为重点项目,系统、科学地运用学习分析技术,以大数据为工具,发现学习、理解学习、支持学习,为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