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黄浦区特色培育历史名师工作室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进行了集体研讨,来自上海市格致中学的黄宇兰老师、王镇宇老师以及上海市第八中学的许文颖老师作主题发言。
黄宇兰老师从课堂教学角度做了汇报,她认为课题研究关键在于思维方式如何从教师教转换为学生学。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心流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她提出要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需要考虑三个要素,即外部环境、身体感知和心理状态。她围绕四个沉浸式学习场景,做了案例分析,着重讲解了三要素在教学设计中的表现,在发言最后她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尤其是“如何让学生自觉成为情境学习的主人翁?”引起了工作室成员的共鸣与讨论。
许文颖老师以课例《从上海博物馆瓷器馆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为例,通过教材研究,从博物馆展品设置主题入手,将四种沉浸式学习场景融入该课题。她强调“营火式”场景主要是通过教师示范,帮助学生对学史方法有一定认知,再通过线上线下资源联动,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步骤实现从具象认识要抽象思维的进步。她认为这类课程难度较大,每学期能开展一两次亦是难能可贵的。
王镇宇老师从教育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切入,强调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认为要理清历史教育与沉浸式学习的关系,并围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的单元教学设计阐述了他在运用历史专用教室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的基本构想。
三位老师发言后,工作室成员围绕个人学习经历、场馆体验反馈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工作室主持人邵清老师指出,我们从案例入手,尽可能地提炼出沉浸式学习场景构建的支架与要素,后续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验和调整,她还强调要尝试探索运用AI技术分析沉浸式学习效果的研究方向。
撰稿:顾博凯
摄影:顾博凯
审核:邵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