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 - 部门工作 - 正文
梯度建模链通数感·问题驱动核铸思维--黄浦区特色培育数学(三组)名师工作室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31日      来源: 教师发展

320日,黄浦区特色培育数学(三组)名师工作室走进复兴东路第三小学,开展以“梯度建模链通数感·问题驱动核铸思维”为主题的学习研讨活动。活动由导师虞怡玲校长全程指导,分为教学研讨和真实情景问题创编交流两大环节展开。

教学研讨环节以学员蔡丽菁老师执教的《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载体。在课后深度研讨中,导师虞怡玲校长就本节课提出三大可采纳的教学策略:

一是多模态建模体系:建立从“板条块”到“计数器”到“数位顺序表”最后到“计数写数”的梯度建模系统,实现思维层级的贯通发展。

二是可视化思维路径:针对“直接拨万位”与“逐级进位”的认知差异,运用对比板书记录思维轨迹,强化位值制核心概念。

三是动态化评价机制:延迟评判学生生成的非常规解法,将其转化为后续探究的认知锚点,构建差异化指导的课堂生态,实现思维张力的有效激发。

在跨学科情境创编环节,工作室学员紧扣TIMSS框架与新课标,创编了四类实践模型。城市治理决策:以垃圾站优化设计“定位-建模-决策”任务链,融合中位数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活规划建模:通过迪士尼“预算-时间-路径”三维决策,实现运算能力与空间推理协同发展;逻辑策略升级:重构过河问题,借助危险组合推演培育系统思维;工程数学解码:解析摩天轮“钢缆角度-座舱对称-客流统计”,揭示数学工具在工程设计中的支撑价值。四类情境以真实问题为起点,通过学科逻辑迁移,推动数学知识向实践创新能力转化。

本次活动提炼三大实践策略:构建“具象操作-符号抽象”梯度建模链,破解数感培养碎片化难题;创设动态评价机制,形成“容错-辨错-纠错”学习生态;设计跨学科任务群,构建“问题建模-工具应用-策略优化”实践闭环。学员将梯度建模、思维可视化等策略融入日常教学。工作室将持续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研究,通过校际协作与主题研修,打造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新引擎,让数学课堂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

撰稿:蔡丽菁

摄影:郭明慧

审核:虞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