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黄浦区特色培育语文(二组)名师工作室邀请到了上海市市西中学的陈学政老师围绕“跨学科教学实践与经典文本解读”主题展开研讨,工作室成员参与交流。
首先,王璟立老师汇报了5月区公开课的备课进展,这节课来自市语文学习小组对“跨学科”语文教学的探索,前期已经明晰了语文的跨学科教学应该是以语文学科为核心,跨学科内容仅在必要环节作为辅助推进学生学习。
其次,市西中学陈学政老师分享了她对《包身工》的教学思考,探讨文本分析与历史意识的融合。陈老师首先梳理了已有的课文教法,本文5次入选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报告文学的双线结构、细节描写切等。基于跨学科的考虑,陈老师提出也可以从上海城市史的视角解读包身工群体的特殊性。接着,陈老师分享了她的教学思考,可以通过“灾荒为何催生包身工”“带工老板如何维系剥削”“为何包身工制度被视作’合理’”“工人为何丧失自我保护意识”等议题,引导学生结合政治学“契约”“人权”等概念,理解文本深层逻辑,并关联当下社会现象,反思“资本与人性的永恒冲突”。
在陈老师的分享后,沈红旗老师也进一步补充道《包身工》是一篇值得细品的名篇。《包身工》教学需突破表层苦难叙事,从四层剥削体系(抄身婆、拿摩温、带工老板、东洋工厂)揭示系统性压迫。他强调语文教学中的历史思维可以从“文本、作者、读者”三重历史意识角度进行思考。也可以同时关联德国“绊脚石”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书写底层历史”。
最后,工作室学员们也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如本篇的教学价值、历史思维的运用以及校内外阅读本文的空间结构的搭建。
本次活动聚焦跨学科教学的边界与实效,与会教师一致认为,学科融合应服务于文本深度解读,避免形式化。通过具体课例的剖析与重构,为探索语文课堂的多元路径提供了实践参照。这次是工作室向跨学科教学探索迈出的第一步,也期待之后更多的思维碰到和成果产出。
撰稿:王璟立
摄影:罗佩晔
审核:沈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