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 - 部门工作 - 正文
以跨学科视野重构经典文本的当代价值--黄浦区特色培育语文(二组)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5日      来源: 教师发展

423日,黄浦区特色培育语文(二组)名师工作室围绕《包身工》的跨学科教学开展第二次专题研讨。本次活动特邀曹杨二中陈一星老师参与交流,通过深度对话碰撞出教学创新的思维火花。

活动伊始,导师沈红旗就工作室的成果整理工作进行部署。他强调学员案例的撰写需立足教育理念的深层转化,既要体现对“双新”教改的实践反思,又要展现对文学文化本真的追求,也可以分享聆听工作室聘请的专家报告后的所思所感。期待每位教师都能在字里行间呈现从知识传递者向“健康的知识分子”蜕变的成长轨迹。

接着,陈一星老师以《包身工》教学为例,展示了跨学科解读的多元可能。陈老师依次分析了她对课文的全文结构分析、主要人物分析、“长文短教”的切入点分析、《包身工》中的语言运用即文学性的分析以及关于“跨学科”的思考 。陈老师从新闻事实(场景叙述)、背景材料(+作者评价)和二者交错推进三个角度做了细致的梳理。她指出,每个场景叙述的末尾都停止在一个有戏剧张力的事实上,然后进行背景材料的补充解释和作者评价。既展示、描述,又讲述、告知,而且衔接巧妙,具体和抽象之间循环往复、交错推进、相得益彰,吸引读者、触动人心。最后,陈老师分享了自己对本文的教学设计——运用AI设计了了关于“新闻”“小说”与本文的比较阅读,从而推进对本文“文学性”和“新闻性”的探究。

沈红旗老师在总结中进一步拓展研讨维度。他强调跨学科教学应具备历史纵深感,思考历史载体的可能性——照片、文本、遗址、口述……使"包身工"不再仅是文学概念,而是就在我们周遭的可触摸的历史存在。针对《包身工》的文体特质,他提出报告文学特有的社会介入性恰是跨学科教学的枢纽——文学可能只会提出问题,但是报告文学必须解决问题,因此《包身工》的跨学科教学值得探索。

本次研讨彰显了经典文本的再生能力。在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的对话中,在历史记忆与当代价值的交织处,工作室成员们正探索着核心素养落地的创新路径。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承经典,更在于激活经典与现实的对话机制。这种跨学科的探索精神,恰是回应新时代教育命题的最佳注脚。

撰稿:王璟立

摄影:罗佩晔

审核:沈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