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黄浦区特色培育学前教育(二组)名师工作室在思南路幼儿园开展专题教研,基于“幼儿发展优先”的保教实践优化与创新研究,聚焦“师幼对话的有效生成与价值研判”,吴闻蕾、肖燕萍两位导师全程参与指导,为活动注入专业智慧。
活动以梁晓瑛老师的雨天户外活动为切入点,结合真实案例剖析教育实践中的对话策略。梁晓瑛老师分享了三个观察维度:一是捕捉幼儿在雨天水管探索中自发调整活动预设的行为,如尝试让水流动的持续探究;二是支持幼儿在“宇宙飞船”区域提出的“雨天航天器能否起飞”疑问,鼓励其探索水车轮固定方法;三是引导幼儿用花蕊收集雨水时,关注其创新行为。她强调,对话需基于幼儿的真实兴趣、探索过程及行为习惯中的积极表现。
现场教研环节,钱飞云老师抛出“对话主题筛选三问”——如何判断话题价值、捕捉真实需求、把握介入时机,引发教师对“有意义对话”的思辨。针对实践难点,教师们展开讨论:如何将幼儿个性化兴趣转化为教育契机?如何平衡电子设备记录与幼儿真实表达的关系?会议达成共识:教师需从预设活动转向动态支持,通过“问题库”、“即时捕捉”等策略促进对话生成;教研设计应聚焦“真问题情境”,如利用雨天环境自然生发探究话题。
活动中,二位导师对活动进行了专业指导。吴闻蕾导师立足理论建构,提出对话设计的“三个核心维度”。她特别指出,对话的“主体性、时机性、价值性”是判断有效性的核心维度,教师应基于幼儿现场表现灵活调整策略。肖燕萍导师则从实践视角切入,提出“有意义对话”需满足三项标准:话题需与幼儿兴趣高度契合、对话过程需蕴含思维挑战、互动方式需精准支持发展。她以梁晓瑛老师的案例为样本,剖析教师如何通过“追问—验证—反思”的循环,将碎片化探索转化为深度学习。
活动最后,工作室成员形成共识——在从低结构活动向高结构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弱化预设框架,强化对幼儿行为链的连续性观察与支持。本次活动为持续优化师幼对话实践路径,为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撰稿:沈妙苗
摄影:孙佩黎
审核:肖燕萍、吴闻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