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黄浦区特色培育语文(二组)名师工作室在上海市第八中学进行活动,本次活动是以“思维赋能与人文浸润”为主题的名师对话系列第七期活动。活动聚焦语文教学创新与实践,特邀资深教师王召强老师分享其从教二十余年的经验与思考。
王召强老师是复旦附中的语文教师,杨浦区骨干教师,曾获市教学评比一等奖,市写作教学评比一等奖等。著有《唤醒理性的不安》《中学生如何整本读经典》系列,编著有《古文对话百八篇》《主题写作十二课》,主编有《语文太重要》《领读经典》等。
王老师在活动中分享了编写《主题写作十二课》和《古文对话百八篇》等书的初衷,提到早期因文言文资源有限而自编讲义,后与出版社合作出版专著。《主题写作十二讲》起源于课堂讲义,现正准备出版《人间词话》等文学经典阅读指导书系。这些书籍旨在教授古典文学评论和培养批判性思维。他还讲述了自己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备课和编写书籍,避免重复劳动。
在教学理念溯源环节,王老师提及潘新和教授《语文:表现与存在》对其影响深远。受潘教授“言语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他主张以系统性议论写作训练为载体,将逻辑框架构建与人文精神涵养相结合。针对议论文教学,王老师特别强调“用写作反哺阅读”的教学路径,通过自创的“60道经典议题训练法”,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敢于质疑传统观点,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他认为,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逻辑分析来审视文本,进而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意图和文章内涵。
在互动研讨中,王亚婷、瞿琼等多位老师积极参与,提出了诸多的疑问。王召强老师强调写作选题的价值重于序列。他向老师们推荐了《大问题》和《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等书作为思辨材料。此外,他还介绍了《伦理学与生活》,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框架。
最后,沈红旗老师总结道:“王老师的实践印证了‘教学相长’的真谛——教师需以持续阅读和研究赋能课堂,方能实现思维训练与人文底蕴的双重浸润。”本次对话名师活动为学员们日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智性启迪与文化浸润的双向赋能提供了可鉴范式。
撰稿:戴 利
摄影:罗佩晔
审核:沈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