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黄浦区课程与教学调研活动正式启动。启动大会后黄浦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傅璟作小学段课程与教学工作自评的主题汇报。
黄浦区小学教研工作秉承区域“调研为先 项目引领”的工作特色,以全面落实《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文件的精神为目标,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促进黄浦区各小学优质均衡发展。
1.关注幼小衔接,开展“小学一年级教学公平行动研究”项目
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黄浦区开展“基于标准的小学一年级教学公平行动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运用多元方法从“以细化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师精准教学、以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有效实施带动教师研训一体、以环境创设营造和谐教与学的氛围、以校本实施推动区域整体发展”这五大块,面对项目的实施与推进进行整体架构。
项目组以语、数、英学科教研员的研究为引领,通过研训机制的创新,发挥试点学校的实践优势,带动面上所有小学开展基于标准的公平教学行动研究。学科教研员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本学科课程标准,参考对大班幼儿园学生的调研报告,完成了三门学科的目标细化工作。在评价领域,各学科由教研员设计总体的学科评价方案,明确一年级学科评价的内容、标准,在评价主体、评价方法方面更多鼓励学校特别是试点校先试先行,有所突破。
项目组还特别强调学校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对区域细化的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调整,在基于标准的教学方面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同时兼顾满足各类学生的差异发展。
该项研究形成了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黄浦区小学基于标准的教学实践指南》,汇编了《一年级校本化学业评价方案》,有力保障了小学低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区域整体落实。
2.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区域低年级学业评价网络平台
2015年3月起,黄浦区以项目为抓手,进一步聚焦“学业评价”,探索区域整体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改革的现实路径与机制,并形成了一、二年级语数英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量规,构建了区域低年级集诊断、评价、干预指导为一体的学业评价网络平台,用于采集区域学生学业信息,同步实现数据统计分析。期间,区教育学院内由教研室和科研室组成联合研究小组,由点及面地从理论、实践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是定位基于标准的低年级学业评价。即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时争取家长充分介入,学校、家庭协同,同时追求评价工具的科学、高效、可行与便捷。
二是设计基于标准的低年级学业评价方案。即调整了低年级学科学业评价内容及权重,增加“兴趣”和“习惯”版块,调整“知识”与“技能”权重;践行多样评价,如“兴趣”版块以学生自评为主,“习惯”版块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等。
三是推进基于标准的低年级学业评价机制。即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区域低年级学业评价网络平台,这一信息化学业评价网络平台集诊断、评价、干预指导于一体,力求为学校推送精准的数据参照与指导咨询。
四是基于课程标准,区域研训一体推进。即采取研训一体的项目推进路径,即项目研究和教研培训同步。以各学科教研员为核心,依托区域教研平台组织一线教师学习与研讨,增进教研员与教师间的反馈互动。
3.培育学习素养,探索“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自2016年4月起,黄浦区作为上海市教委“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发展学生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的实验区,聚焦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变革,在总项目组的引领下探索融入学习基础素养的课堂变革。区教育学院牵头组建学习基础素养工作坊,集聚专家、教研员、教师等专业力量,引领1个市级项目校和13个区级项目校聚焦课堂教学转型,探索融入学习基础素养的课堂模式与发展形态。在语文、数学学科的中高年级中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型”研究,同时开展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分析和研讨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打造活力课堂,培育学生素养,链接学生的当下与未来。在边走边探索的项目研究道路上,我们项目组努力通过学习基础素养的理论来引导校长和教师积极改变教学理念,从而为教学策略改进和教学实践变革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一批“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