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院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新教材&智课堂”数字工具赋能音乐教学课例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8日      来源: 教研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双新”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中学艺术(音乐)学科数字化转型,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创新,326日下午,由国家艺术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开放大学、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上海市卢湾中学承办的“新教材&智课堂”数字工具赋能音乐教学课例展示活动在卢湾中学顺利举行。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贾炜,上海纽约大学教授Stephen Alexander Ruthmann,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四级调研员龚柳、副处长姜帅莅临指导;黄浦区教育局副局长金羿,黄浦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魏薇,杨浦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李逊芳,静安区闸北二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曹晏平出席;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学艺术、音乐学科教研员钱熹瑗,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周冬以及部分区县艺术、音乐学科教研员参加活动,共同探讨音乐教育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工具介绍:数字工具赋能音乐课堂

活动中,Stephen Alexander Ruthmann教授详细展示了“三个助手”音乐学科工具的创新应用:作为音乐欣赏工具,可解析作品背景、结构与情感,结合视图创作功能,实现音乐与美术的跨学科融合;作为听唱训练工具,可基于音高、节奏、情感等维度提供实时反馈,助力个性化教学;作为声音地图工具,可引导学生探索环境声音,增强声音敏感度与文化理解;作为乐曲伴奏工具,可智能生成动态伴奏,支持即兴演唱与教学效率提升;作为节奏卡片工具,可以游戏化方式强化节奏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课例展示:技术赋能下的音乐教学新实践

黄浦区教育学院初中艺术、音乐教研员沈菡执教示范课《歌之舞之——哈巴涅拉》,她借助“三个助手”音乐学科软件中的情境创设工具,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并理解《哈巴涅拉》的风格特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力。课堂上,她还指导学生自主运用音乐卡片测评工具辅助欣赏,在游戏和实践中加深对《哈巴涅拉》旋律、节奏及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理解,并运用“与哈巴涅拉一起玩”旋律演奏工具“弹奏”作品主题旋律,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专家引领:共绘音乐教育数字化未来

专家点评环节,龚柳在发言中总结了教育领域在技术赋能与教研协作方面的实践成果与未来展望。她指出,一线教师、教材编写部门与技术工程师要形成联动机制;她强调,技术赋能与教研协作的联动机制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科研、教研与技术的融合。


贾炜以“智能时代中小学音乐教学新形态”为主题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音乐教育的革新作用。他提出,人工智能将通过与技术工具的人机协同重构传统课堂形态,在保留艺术人文内核的同时借助VR/AR、多模态交互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艺术教学空间,推动形成“人机共生”的新型教育生态。他强调,这一变革的核心价值在于既保持音乐教育的艺术本质,又能通过技术手段释放教育公平性与创造力,最终实现个性化与差异化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为探索未来艺术教育新范式开辟道路。


此次活动生动呈现了数字化工具如何让音乐教学从单向传授转向师生共创的“艺术场域”,正如参与现场互动的学生所言:“音乐可以像游戏一样有趣,亦可像探险一样充满惊喜!”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音乐教育将更公平、更富创造力,让更多孩子在科技赋能下触摸艺术灵魂,绽放潜能。 

 

 

撰稿:沈 菡

摄影:卢湾中学

审核:魏薇 顾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