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院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市初中生物学“双新”推进主题教研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7日      来源: 教研室

春风有信花满径,集智深研绘新篇。2025326日下午,上海市初中生物学“双新”推进主题教研活动顺利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活动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主办,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承办。来自全市各区的初中生物学骨干教师近200人现场参与,活动还通过教研网向全国同步推送。活动由上海市中学生物学教研员周韧刚主持。

 

案例分享环节,六位教师以说课的形式呈现了各自在跨学科实践活动方面的探索成果和优秀课例。

 

上海市新中初级中学陈婧现场展示了学生制作的可调节眼球模型,直观呈现视觉成像机理,剖析了近视眼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该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用眼,保护眼的健康,为教师们提供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新思路。

 

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类跨学科实践活动由三位教师联袂呈现。上海市教育学会青浦清河湾中学唐鹿逸以花开无尽夏为题,围绕校园绣球的种植,指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形成了研究报告、设计图稿、手工艺品等不同形式的物化成果。

 

上海市奉贤区平安学校张晓菲充分利用了开阔的校园环境,开发实施了番茄栽培项目,带领学生们从设计大棚到种植番茄再到收获劳动成果。覆膜材料的保温性能是否相同?”“番茄病虫害如何防治?”“怎样定量测定番茄果实的营养成分?在解决一个个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得到进阶提升。

 

上海市青浦区凤溪中学张毅超聚焦江南地区的传统养蚕业,设计开发了饲养家蚕并观察生殖与发育的活动方案,学生们不仅全程记录了家蚕的一生,更在改良饲养装置、煮茧缫丝、制作蚕丝制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劳动的独特魅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吴俊琳结合新教材探究不同酵母对馒头发酵的影响的内容设计了发酵食品制作类跨学科实践课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测定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比较挑选发酵效果最佳的酵母,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探究如何改良馒头,在循环迭代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黄浦区寸土寸金,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小而美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上海市第十中学徐如意独具匠心、勇于创新,结合校园现有的场地资源和器材设备,引导学生们自主建设了一座小型的校园病毒博物馆。从设计到制作,从策展到讲解,馆长”“总监”“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这座简约而不简单的病毒博物馆不仅收获了观展师生的一致好评,还在上海教育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接着,与会教师现场互动,就跨学科实践活动中的装置改进、流程优化、评价指向等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度对话,气氛热烈、发言踊跃。

 


专家点评环节,上海市尚文中学特级教师梅守真对六位教师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探索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她从如何认识跨学科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如何构建与课标教材相适应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如何应对跨学科实践教学对教师的挑战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度地指导和精准地引领。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中学生物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武宇清从课程理念出发,系统全面地展现了如何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融入跨学科分析的教学策略与路径。


 

周韧刚在总结中指出,跨学科实践活动应遵循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记录分析证据撰写报告分享成果的实施路径,建议教师关注新课标的新变化,通过单元整体设计提升项目结构化水平,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实施过程中应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在确保实践安全的前提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本次活动既有高屋建瓴的学术引领,也有各具特色的课例展示,紧扣一线教师们在设计、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中的焦点热点、卡点难点,搭支架、递妙招、破堵点、显亮点,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展现了上海市初中生物学双新推进的特色成效和丰硕成果,也为全国的教育同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样本和范式。展望未来、携手同进,共绘教育强国的新画卷。




转自“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