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数智驱动·课改创新”2025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沪穗蓉协同推进会初中音乐分会场活动在广州市培正中学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指导,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广州市培正中学承办。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副局长金羿,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魏薇,上海音乐学院附属黄浦比乐中学校长罗立新,广州市培正中学副校长崔美龄、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音乐教研员陈锦莹,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柯晓莉,上海市黄浦区初中艺术(音乐)教研员沈菡等领导、专家莅临活动现场。活动由广州市越秀区中学音乐教研员常娟老师主持。
教学展示
广州市培正中学音乐教师黄文臻执教七年级课程《我们的小步舞曲》。本课按“激发动机——分析风格——创作与制作——试奏——展示——交流与评价——改进与提高”流程开展编创与展示活动,形成创、演、赏、评一体化的完整学习过程。课程以"筹备澳门培正中学毕业舞会"为任务主线,设置8小节原创小步舞曲创作挑战,有效激活学生创作欲望。教学实施中,教师引入"豆包"辅助技法学习,在智能工具与教师示范的协同引导下,学生通过经典作品聆听与要素解构,掌握小步舞曲的基本风格特点。在旋律定稿后,运用"和弦派"进行和声织体编配与音色设计,实现作品艺术表现的数字化精修。最终,学子们伴随着自创乐章翩然起舞,在肢体律动中完成"创作-表演-欣赏"的艺术闭环,充分体验音乐从灵感萌发到作品呈现的完整创造历程。该课例通过AI技术赋能传统音乐教学,既保障了创作过程的科学性,又激发了青少年的艺术创新潜能,探索了新时代音乐教育"技术赋能、以美育人"的新路径。
上海音乐学院附属黄浦比乐中学音乐教师叶一舟,带领学生进行了“神秘花园——悠远音诗1”教学展示。围绕神秘园乐队作品《夜曲》,教师通过单元任务驱动、音乐要素解析与智能工具协同,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新世纪音乐风格。首先,借由音频智能分析软件精准拆解作品调式、速度、和声等要素,将抽象的听觉感知转化为可验证的音乐认知;其次,通过音视频编辑实践,让学生在MV创作过程中自行剖析曲式结构;最后,提出“在使用人工智能平台时,如何理性看待其提供的答案”这一思辨性命题,既是对学生数字素养的进阶培育,更向音乐教育者发出了在技术浪潮中坚守教育本质的深刻叩问,实现了从技能传授到思维进阶的课堂跃迁。
课例点评
上海市黄浦区初中艺术(音乐)教研员沈菡老师指出两堂课呈现五大共性突破:一是创新运用豆包AI、da coda音乐分析软件等技术工具,将听觉感知转化为可视化数据模型;二是构建"任务驱动+做中学"教学模式,通过剪映音视频编辑、和弦派即兴编创等实践深化作品理解;三是坚守音乐本体认知,使技术服务于曲式分析、跨时期风格对比及民族音乐融合等核心素养培养;四是强调跨文化理解,既关注巴洛克至浪漫时期的舞曲流变,又凸显新世纪音乐的民族文化交融特质;五是以辩证思维审视技术赋能,引导学生平衡AI辅助与审美自主性。沈菡进一步提出数字赋能的五维实践路径——基于轻量化软件的可行性、强化审美素养的有效性、提升参与度的趣味性、融合AI的创新性及可复制推广的辐射性,强调技术革新不应弱化音乐教育本质,倡导教育者需以工具理性提升教学效能,同时守护人文温度,在智能时代培育具有独立审美判断力的完整人格。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音乐教研员陈锦莹高度评价《小步舞曲》与《神秘花园》两节数字赋能音乐课堂的示范意义。她指出,两堂课以核心素养培育为轴心,通过AI情境创设、数字视听融合及动态艺术表现(听唱奏演),实现了三重突破:一是重构"沉浸式审美场域",运用频谱可视化技术强化音乐本体的速度、力度对比感知,以数字化手段延伸听觉维度的无限可能性;二是创新"多维艺术表达范式",借助动态波形图实现巴洛克至浪漫时期舞曲风格的跨时空对话,在新世纪音乐单元中建构民族文化交融的视听蒙太奇;三是探索"智能技术伦理边界",在数字工具深度介入创作时仍坚守人文浸润本质,使MV剪辑、和弦编配等技术实践始终服务于审美判断力培育。陈锦莹强调,未来艺术教育需把握"三维平衡"——数字赋能的直观性与音乐语义的模糊性互补、教师专业功底与信息素养共生、技术工具理性与人文感性温度并存,倡议沪穗两地共建"素养导向型"教研共同体,通过课例研发、师资共培等路径,推动艺术教育在智能时代实现"技术之翼"与"美育之魂"的有机统一。
此次活动以课例为舟,以数智为桨,共溯美育之源,为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借鉴。活动最后,广州市越秀区中学音乐教研员常娟老师呼吁音乐教育同行们,要坚守音乐教育的审美内核,探索数智赋能的教学变革。以今日之思点燃明日之火,共谱基础音乐教育的华彩乐章!
转自“上海音乐学院附属黄浦比乐中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