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数智驱动·课改创新”2025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沪穗蓉协同推进会小学数学分会场在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天伦校区)拉开序幕。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傅璟、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张蜀青、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章颖莹、广州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钟燕萍、冼颂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刘宝玲、上海市黄浦区巨鹿路第一小学校长周珏等领导、专家莅临活动现场。
本场活动由越秀区教育学院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冼颂华主持,共呈现两堂数字化转型教学课例:由上海市黄浦区巨鹿路第一小学顾文文老师执教沪教版四年级《数学广场——位置的表示方法》,由东风东路小学耿梦浩老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探索图形——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
教学展示
顾文文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在迪士尼乐园中找位置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经历直角坐标系的建构过程。课上,通过对数对特点进行探究,使学生知道可以使用有序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从而建立数和形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几何直观。课内学生在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平面内用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准确性与便捷性,感悟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渊源,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耿梦浩老师执教的是一堂综合实践课。耿老师通过AI前测分析,聚焦学生薄弱的知识点,通过“问题链”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综合运用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并借助GeoGebra课件等学习资源,将抽象的几何体直观化。学生在经历观察、想象、猜想、推理、验证、交流等活动,逐步把握问题的共性,总结结论。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耿老师在课内渗透了数形结合、化繁为简、不完全归纳等数学思想。
课例点评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章颖莹老师从探讨学科本位、数字化赋能及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设计这三方面,充分肯定了两地教师呈现的高质量课堂教学。她表示这两节课分别以直角坐标系、正方体点棱面特征为例,都将数与形建立了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两节课都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归纳等学习过程,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方法与模型意识。数学化问题与情境的应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围绕大会主旨“数智驱动·课改创新”,她评价顾老师的课运用数据统计、思维外显等基本数字化功能呈现学生思维,体现了规则意识与课标结构化;耿老师的课利用AI图谱、数字化操作,为学生思维提供支撑的同时也体现了学科本位。最后,章老师对东风东路小学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呈现的良好学习状态赞赏有加,认为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评价进行思维碰撞,正是素养落地的评判依据。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张蜀青教授从课程标准落实与小初衔接成效两方面进行了点评。她表示两节课在选材方面,聚焦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对应图形与几何等内容都非常契合课程标准理念。顾老师的课亮点在于通过认知冲突引发二维表示,借迪士尼游玩渗透数学应用价值,展示数学价值。耿老师的课亮点是运用AI前测自选技术,引导学生归纳数学思想,用多媒体辅助空间理解,这些都体现了老师的教学自信。两节课在空间观念、数量结合、表达推理、应用与建模意识上均有良好体现,示范了打通图形结构与坐标双线索技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提供铺垫,有效地做了小初衔接。她建议耿老师可以在课上先提供学生实体正方体进行辅助理解;更倾向于建议顾老师利用学生座位等现实案例做情境出发点。最后,张教授希望能加强教研协同,构建起小初一体化活动链,进一步重视现实与课本的关联。
上海市黄浦区巨鹿路第一小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