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智驱动·课改创新”2025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沪穗蓉协同推进会小学科学分会场活动在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指导,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及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主办,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承办。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马学军、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张瑞芳、广州市越秀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徐莉、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校长马颖琳等专家领导以及广州市名师骨干莅临活动现场。活动由徐莉主持,并通过“教研网”平台全程直播,在线观看量近九千人次。
教学展示
上海市实验小学卢咏祥老师执教五年级课程《空气的成分》。本课以“蜡烛燃烧”实验导入,引发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探究兴趣。在探究空气中含有氧气的活动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传统实验,并借助上海市中小学数字教学系统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推理出空气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氧气。随后借助氧气传感器演示实验,直观呈现蜡烛燃烧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帮助学生修正“蜡烛熄灭是因氧气耗尽”的错误认识,并再次验证了空气中含有一定比例氧气。在探究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基于实验方案,组织学生观看“澄清石灰水暴露空气中”的演示实验视频,通过现象分析,推断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接着组织学生使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检测不同区域空气,从数据中发现各处均含二氧化碳,增强结论说服力。本课融合传感器、数字教学系统等数字技术,让抽象的空气成分可视化,为学生提供多方法实证支持,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彰显技术在科学课改中助力深度学习的重要作用。
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钟海涛老师执教五年级课程《哪个传热快》。本课以生活场景导入,引发学生对勺子传热的探究兴趣。在探究不同材料勺子传热快慢时,学生借助感温贴纸观察现象,教师运用 CLASSIN 平台同步学生平板上的实验记录,掌握各小组探究进程,促进组间交流与数据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初步区分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在探究铜、铝、铁传热差异时,学生先在平板上绘制实验设计图,教师随后利用微课视频指导操作,强调安全与变量控制。并组织学生使用共享文档记录、分析数据,进而发现不同金属传热快慢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引入热成像仪,将热传导过程转化为彩色图像,让学生直观观察不同金属传热过程,再次验证实验结论。本课融合热成像仪、CLASSIN 平台等数字技术,助力学生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提升探究成效,体现了技术赋能课堂的创新价值。
课例点评
广州市教育发展研究院马学军老师指出,两节课均以实验为核心载体,深度践行新课标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真实情境驱动科学探究。两节课都是从真实的情景切入,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建构知识。其二,科学思维培养贯穿全程。两节课均注重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逻辑性。《哪个传热快》通过控制变量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对实验条件的分析能力;《空气的成分》则借助现象推理与证据意识的引导,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结论”的完整思维链条,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有效路径。
黄浦区教育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张瑞芳老师指出,两节课都呈现了突出学科实践、关注学生主体、信息技术赋能、促进深度学习、教学评一体化、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新样态。随后围绕技术赋能、儿童立场、素养培育和教学评一体化四个方面对两节课做了评析。她认为,两节课都借助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内驱力,并站在学生的立场创新实验;注重多方法实验,激发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悟多方法实验可以使结论更有说服力的思想方法;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评价工具,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此次教研充分展现了新技术、新手段在科学教学领域的创新实践,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范式。活动尾声,广州市越秀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徐莉老师倡议科学教育同仁们,筑牢科学教育的探究根基,开拓数智赋能的课堂新境,以今朝之研引燃明日之炬,同绘科学教育的璀璨图景!
上海市实验小学供稿